■ 叶小凤
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
每当暮色照进窗台,时光如镜,老家那台西湖牌缝纫机便熠熠生辉,折射出温暖的过往。
我的母亲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,20岁时与父亲成家后生育了四个子女,两男两女。那时的农村家庭靠工分计算劳动力,男人劳动一天记10个工分,女人记6个工分。记忆中,父亲到晚上时会拿着工分本,带上我和哥哥,去大队长那里登记工分,父母就是用这些工分换取工钱和粮票,维持一家的生计。
岁月在走,我们在长大。当我们兄妹四个都陆续入学时,光靠父母的工分已解决不了家庭开支了。记得大哥上初中住校,每月3元生活费都很吃紧。于是,母亲就想起了那台缝纫机,那是外祖奶奶送给她的嫁妆。母亲未曾拜师学过裁缝手艺,天资聪慧的她勤奋自学了裁剪和缝制手艺。平日里一家人的衣裤,添置也好,缝补也罢,就靠这台缝纫机和母亲的巧手,把一家子拾掇得整整齐齐。村里人看我们兄妹几个身上穿的衣服,总会对母亲的巧手赞不绝口。于是,母亲的手艺就这样扬名了。
在大家的口耳相传中,越来越多的乡亲带上布料来找母亲裁剪缝制衣物,热情善良的母亲也欣然接受,并免费为他们缝制。时间一长,乡亲们觉得总是这样麻烦母亲很不好意思,便拿5毛1块的给母亲一点辛苦费,有的就拿一袋木炭、一袋大豆等,用来和母亲换。母亲绝不收取困难家庭、孤寡老人的钱和物,反而会倒贴家里的美食,这是她做人的原则。就这样,母亲的辛劳付出和诚恳待人,不仅贴补了家用,还打响了名声。无纺布服装袋
那个年代,很多年轻人都在家里务农,几个年轻的小姑娘就来拜母亲为师学裁缝。母亲干脆应了大家的请求,开了一个公益裁缝班,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,免费为大家讲解裁剪、缝制的技法。于是,母亲又多了一个受人尊敬的称谓——师傅。如今,母亲的徒弟有开裁缝店的,有在制衣厂工作的,也有成了师傅的……我的姐姐也成了母亲的徒弟,算是得到了她老人家的真传,手艺精湛,现在就职于一家制衣公司,也成了公司的技术师傅。
广告宣传用无纺布袋\帆布袋订制\档案包\无纺布面粉袋生产厂家,可印刷图案和logo 联系电话/微信:15838231350
记忆中的雨天或夜晚,母亲总是坐在窗前的缝纫机前,双脚在缝纫机踏脚上一前一后踩着,随着母亲双脚的踩踏,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,悦耳动听,时常伴我入梦,又时常把我从梦里拉回现实,揉着惺忪的眼睛看着母亲还在缝纫机前忙碌。
儿时,我总觉得缝纫机好玩,趁母亲不在,找块小布头,学着母亲的样子,把布头放在压脚下,右手一转圆轮,双脚踩着踏板,踏板却不听使唤,针脚一不小心就开始打疙瘩了。母亲发现后,不但没有责怪,反而手把手地教我,让我体会到背后的辛劳和烦琐。
我们长大后,母亲也老了,眼睛也没有以往灵光了,便不再经常摆弄她心爱的缝纫机了,但邻里乡亲若有所求,她还是会伸出援手,不过就是为大家剪个裤脚、修个拉链、改个大小,就当是活动筋骨,捎带手方便了邻里。无纺布服装袋
随着时代的发展,电机制衣的呜呜呜声代替了哒哒哒的踩踏声,但我仍旧忘不了缝纫机前那个佝偻的身影,忘不了母亲敬业诚信、友善邻里的家风,也忘不了母亲一脚一脚踏出的缝纫机的哒哒哒的声音,那声音里有她对生活的爱,也有对我们的爱。
【说明】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自动搜集,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,谢谢!